认识基孔肯雅热 做好预防措施

2025.08.02

最新消息

       

       本港今年累计录得27宗基孔肯雅热确诊个案,全部属输入个案。本港在二○一六至二○一九年每年录得介乎一至11宗输入个案。

 

 

认识基孔肯雅热

 

病原体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热病毒引起,是一种经蚊子传播的传染病。基孔肯雅热已在一百一十多个国家被发现,当中包括非洲、亚洲、欧洲、美洲和印度洋及太平洋群岛等地。

 

病征

       患者感染基孔肯雅热后会出现发烧和严重关节痛。「基孔肯雅」是源自非洲马孔德语中的一个词,意思是「变得扭曲」,描述患者关节疼痛弯着腰的模样。其他常见症状包括肌肉疼痛、头痛、噁心、疲倦和出现红疹。症状通常是自限性的,一般持续数天。但有些患者的关节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由基孔肯雅热所引致的严重症状及死亡十分罕见,並多数与其他已存在的健康问题有关。大部分患者可以完全痊癒。在偶尔的情况下, 基孔肯雅热病毒可引起眼、心脏及神经的严重并发症。新生儿、年纪较长人士及长期病患者出现重症的风险较高。

       现有证据显示,曾经感染过基孔肯雅热病毒的人士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能力。

 

传播途径

       基孔肯雅热主要透过带有基孔肯雅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当基孔肯雅热患者被病媒蚊叮咬后,病媒蚊便可能受到感染,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机会将病毒传播。

       香港並未有发现传播基孔肯雅热的埃及伊蚊,但同样可传播基孔肯雅热的白纹伊蚊却属于本港常见的蚊品种。这些蚊子主要在白天叮咬人,而叮咬的高峰期在清早和傍晚。

       在罕有情况下,基孔肯雅病毒也可在婴儿出生时由母体传给新生婴儿。

 

潜伏期

       潜伏期为 2 至 12 天,通常为 3 至 8 天。

 

治理方法

      目前沒有特定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基孔肯雅热,治疗方法主要是纾缓症状,包括使用退烧药、止痛药和补充体液。

 

 

预防基孔肯雅热

 
       如从受蚊传疾病影响地区回港,应在14日内持续使用昆虫驱避剂。若感到不适,应尽快求医,並告知医生外游细节。建议使用含避蚊胺或其他有效活性成分的昆虫驱避剂,以有效防蚊,但使用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 先仔细阅读标籤说明;
    • 在进入可能被蚊叮的范围前使用;
    • 涂在外露皮肤及衣服;
    • 孕妇使用避蚊胺的浓度上限是30%,儿童则为10%(如前往蚊传疾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而有机会被蚊叮咬,两个月或以上的儿童可使用浓度上限为30%的避蚊胺);
    • 先涂防晒霜,再涂昆虫驱避剂;
    • 遵照标籤说明,只于有需要时重复使用;以及
    • 除了避蚊胺之外,市面上亦有含其他活性成分的昆虫驱避剂,例如IR3535、埃卡瑞丁(亦称派卡瑞丁)等。公众使用任何昆虫驱避剂时,应遵从产品标籤上的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如发现蚊患,应致电1823,或致电食物环境卫生署28680000举报,亦可参阅以下专题网页,了解详情:衞生防护中心旅游健康服务登革热专页、衞生防护中心旅游健康服务基孔肯雅热专页、最新旅游情报使用昆虫驱避剂的注意事项、衞生防护中心Facebook专页YouTube频道